
一、先理清:产品经理做市场分析的核心逻辑
不同于市场部门的 “专业调研”,产品经理的市场分析更聚焦 “业务可行性”,核心目标只有一个 ——判断 “产品在这个市场里能不能赚钱、能赚多少钱”。所有分析维度、数据收集,最终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,避免陷入 “为了分析而分析” 的陷阱。
1. 市场的本质:抓住 “人、钱、欲” 三要素
抛开复杂的学术定义,市场的本质是 “有需求的人 + 有购买力 + 有购买意愿” 的组合,这三个要素直接决定市场是否成立:
- 人(购买者):谁会用你的产品?是学生、职场人还是老年人?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?(如母婴产品的核心购买者是 25-35 岁宝妈,需求是 “安全、便捷”);
- 钱(购买力):目标用户有多少支付能力?愿意为产品花多少钱?(如下沉市场用户对单价超 200 元的日用品接受度低,而一线城市用户更愿为 “品质” 买单);
- 欲(购买欲):用户的需求是 “刚需” 还是 “伪需求”?什么场景会触发购买?(如 “疫情期间的口罩” 是刚需,购买欲强;“装饰性手机壳” 是可选需求,购买欲受潮流影响大)。
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:若只有 “人” 和 “欲”(如低收入人群想买房),缺乏 “钱”,市场无法成立;若只有 “人” 和 “钱”(如富人对 “无用的奢侈品”),缺乏 “欲”,产品也难以存活。
2. 市场分析与竞品分析:分清 “包含关系”
很多产品经理会混淆两者,其实它们是 “整体与局部” 的关系:
- 市场分析:是 “宏观 + 微观” 的全面判断,覆盖行业背景、市场规模、用户需求、商业模式等,竞品分析只是其中 “竞争态势” 的一部分;
- 竞品分析:聚焦 “同一市场内的竞争对手”,分析其功能、用户、商业模式的优劣,目的是找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机会(如抖音分析快手的 “下沉市场策略”,调整自身的内容方向)。
简单来说:先做市场分析,判断 “这个市场值得进”;再做竞品分析,判断 “我该怎么进”。
二、市场分析四大核心维度: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链路拆解
产品经理做市场分析,无需覆盖所有细节,只需聚焦 “行业背景、市场现状、微观个体、商业模式” 四大维度,就能快速搭建分析框架,得出有效结论。
维度一:行业背景 —— 判断 “这个行业有没有前途”
行业背景是市场分析的 “地基”,决定产品所处的 “大环境好不好”,核心看三个层面:
1. 宏观环境:用 PEST 模型快速扫雷
PEST 模型是产品经理分析宏观环境的 “万能工具”,从政策、经济、社会、技术四个角度,判断行业的 “机会与风险”:
- P(政策):国家是否支持这个行业?有没有政策限制?例:新能源汽车行业受 “购车补贴、牌照优惠” 政策扶持,发展迅速;而教培行业受 “双减政策” 限制,市场规模大幅收缩。
- E(经济):当前经济环境是否利于行业发展?用户消费能力如何?例:经济下行时,低价快消品(如平价零食)销量上升,而奢侈品、高端旅游行业会受冲击。
- S(社会):社会趋势、用户观念是否匹配行业?例:“健康意识提升” 推动健身 APP、低糖食品行业增长;“独居人口增加” 带动迷你家电(单人电饭煲、小型洗衣机)需求上升。
- T(技术):技术是否成熟?有没有技术瓶颈?例:自动驾驶行业因 “AI 算法、传感器技术” 未完全成熟,仍处于导入期;而短视频行业因 “5G、剪辑工具普及”,技术门槛降低,快速进入成熟期。
2. 竞争态势:用波特五力模型看清 “行业内卷程度”
波特五力模型能帮产品经理快速梳理行业竞争格局,判断 “进入这个市场的难度”,核心分析五个角色:
- 供应商:上游资源是否可控?议价能力强不强?例:手机厂商的核心供应商是芯片厂商,若芯片短缺(如华为面临的芯片禁令),会直接影响产品生产。
- 购买者:用户是否有 “选择权”?对价格敏感吗?例:外卖行业的用户可随意切换美团、饿了么,对 “满减优惠” 敏感,购买者议价能力强,导致平台利润薄。
- 潜在进入者:有没有巨头可能 “跨界入场”?例:共享单车行业早期赚钱时,腾讯、阿里等巨头通过投资或自建品牌进入,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。
- 替代品:有没有其他产品能 “替代你的功能”?例:方便面的替代品是 “外卖”,外卖普及后,方便面市场规模持续下滑。
- 同行(直接竞品):现有竞争对手有多少?他们的优势是什么?例:奶茶行业有喜茶、奈雪的茶、蜜雪冰城等,各自聚焦 “高端”“平价” 等不同定位,竞争激烈。
通过这五个维度,能快速判断:若行业 “供应商强势、购买者挑剔、潜在进入者多、替代品多、同行内卷”,则不建议轻易进入(如现在的社区团购行业);若某几个维度有优势(如新能源汽车行业 “政策支持、替代品少”),则值得深入探索。
维度二:市场现状 —— 判断 “这个市场有多大、处于什么阶段”
了解行业背景后,需聚焦 “当前市场的真实情况”,核心看 “市场阶段” 和 “市场规模”,避免 “误判行业周期” 导致资源浪费。
1. 市场阶段:选对 “入场时机” 比努力更重要
不同阶段的市场,竞争强度、用户需求、商业模式完全不同,产品策略也需差异化:
市场阶段 | 核心特征 | 用户需求 | 产品策略建议 |
---|---|---|---|
导入期 | 竞争对手少、技术 / 商业模式不成熟、用户认知低(如 2015 年的 VR 行业) | 刚需用户(尝鲜者)为主,需求模糊 | 聚焦 “核心功能验证”,快速迭代,教育市场(如早期 VR 设备先满足 “游戏体验”,培养用户习惯) |
发展期 | 行业快速增长、竞争对手增多、用户认知提升(如 2018 年的短视频行业) | 大众用户涌入,需求多样化 | 扩大用户规模,打造差异化优势(如抖音通过 “算法推荐” 区别于快手的 “社交推荐”) |
成熟期 | 用户规模稳定、行业寡头垄断、商业模式成熟(如现在的微信、支付宝) | 用户需求精细化,追求 “体验优化” | 深耕存量用户,通过增值服务变现(如微信推出 “视频号直播带货”“付费表情包”) |
衰退期 | 用户流失、市场规模收缩、商业模式失效(如现在的功能机行业) | 仅存 “刚需用户”,需求单一 | 要么转型(如诺基亚从功能机转向通信设备),要么退出市场 |
2. 市场规模:判断 “能赚多少钱” 的关键
市场规模(Market Size)是 “目标市场的用户数 × 客单价 × 复购率”,核心是判断 “市场天花板够不够高”:
- 数据来源:优先用权威数据(如艾瑞咨询、易观分析的行业报告),其次是 “竞品公开数据 + 自身估算”(如某咖啡品牌通过 “竞品门店数量 × 单店日销” 估算市场规模);
- 重点关注 “增量市场”: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(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每年增长 30%),则有入场机会;若市场规模停滞或下滑(如传统报纸行业),则需谨慎。
例:某产品经理分析 “宠物智能喂食器” 市场,通过数据发现 “国内养宠用户超 2 亿,其中 10% 有‘智能喂食’需求,客单价约 300 元,复购率 20%”,估算市场规模约 12 亿(2 亿 ×10%×300 元 ×20%),且每年增长 25%,判断该市场值得进入。
维度三:微观个体 —— 看清 “用户是谁、自己有什么优势”
宏观分析后,需聚焦 “个体”,包括 “目标用户” 和 “自身产品”,避免 “产品与用户不匹配”“盲目跟风入场”。
1. 用户研究:画出 “清晰的用户画像”
用户研究不是 “泛泛而谈”,而是要明确 “谁会用你的产品、他们需要什么”:
- 核心指标: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地域、消费能力、核心需求、使用场景;
- 实操方法:通过 “问卷调研(如问卷星)、用户访谈、竞品评论分析” 收集数据,避免 “凭感觉判断”。
例:某产品经理分析 “职场人效率 APP”,通过调研发现核心用户是 “25-35 岁互联网从业者,日均工作 10 小时,需求是‘快速记录待办、同步多设备’”,据此确定产品的核心功能是 “极简待办 + 跨平台同步”,而非复杂的 “时间统计” 功能。
2. 自身分析:用 SWOT 模型找到 “差异化机会”
SWOT 模型能帮产品经理客观评估 “自身优势、劣势、机会、威胁”,避免 “盲目自信” 或 “过度焦虑”:
- S(优势):自己比同行强在哪里?(如微信有 “10 亿 + 用户基数”,这是其他社交 APP 无法复制的优势);
- W(劣势):产品有哪些不足?(如拼多多早期的 “假货问题”,影响用户信任);
- O(机会):外部有哪些可利用的条件?(如国家对 “乡村振兴” 的支持,为农产品电商带来机会);
- T(威胁):有哪些外部风险?(如抖音面临 “监管政策收紧” 的威胁,可能影响内容生态)。
通过 SWOT 分析,需得出 “如何用优势抓机会、如何补劣势防威胁” 的结论。例:某生鲜电商的 SWOT 分析结论是 “用‘供应链短(优势)’抓‘社区团购(机会)’,通过‘严控品控(补劣势)’应对‘用户投诉(威胁)’”。
维度四:商业模式 —— 判断 “产品怎么赚钱”
再好的市场、再优的产品,若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,也无法长期存活。产品经理需明确 “产品如何变现”,常见的商业模式有三类:
1. 商品 / 服务售卖:直接卖货或提供服务
这是最基础的模式,核心是 “产品本身有价值,用户愿意直接付费”:
- 实物商品:如电商平台(淘宝、京东)卖衣服、家电;
- 虚拟商品 / 服务:如 Keep 的 “付费课程”、腾讯视频的 “会员服务”。
2. 流量变现:用免费产品吸引用户,再通过广告、增值服务赚钱
适合 “用户基数大、高频使用” 的产品,核心是 “先聚流量,再转化”:
- 广告变现:如抖音的 “信息流广告”、微信公众号的 “软文广告”;
- 增值服务:如直播平台的 “打赏功能”、游戏的 “皮肤购买”。
3. 长尾变现:抓住 “小众需求”,累积起来赚大钱
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显著,很多 “小众产品” 通过服务长尾用户实现盈利:
- 例:豆瓣小组聚焦 “小众兴趣”(如 “复古相机收藏”“古典乐分享”),虽然单个小组用户少,但海量小组累积起来的流量,可通过 “兴趣电商”“付费社群” 变现;
- 关键:长尾用户的需求要 “精准、稳定”,避免过于分散。
三、产品经理做市场分析的避坑要点
很多新手产品经理的市场分析 “看似全面,实则无用”,核心是踩了以下三个坑,需重点规避:
1. 数据要 “真实客观”,拒绝 “编造或片面引用”
市场分析的核心是 “用数据说话”,但数据需满足两个要求:
- 来源可靠:优先选择权威机构(艾瑞、易观)、上市公司财报、官方统计数据,避免用 “百度贴吧的用户评论”“朋友圈的传言” 作为依据;
- 避免片面:不要只挑 “对自己有利的数据”。例:某产品经理分析 “电子烟市场”,只引用 “用户增长数据”,却忽略 “监管政策收紧” 的风险数据,导致市场判断失误。
2. 逻辑要 “系统严密”,拒绝 “零散堆砌”
市场分析不是 “数据和观点的罗列”,而是 “从宏观到微观、从原因到结果” 的逻辑闭环:
- 正确流程:先分析行业背景(PEST)→ 再看市场现状(阶段 + 规模)→ 接着聚焦微观个体(用户 + 自身)→ 最后确定商业模式→ 得出 “能不能做” 的结论;
- 错误做法:一会儿说 “行业增长快”,一会儿说 “用户需求大”,一会儿又提 “竞品优势”,逻辑混乱,让阅读者无法获取核心信息。
3. 必须 “有明确结论”,拒绝 “模棱两可”
市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 “指导决策”,必须给出明确结论:“这个产品能做,建议投入多少资源” 或 “这个产品不能做,原因是 XX”。
- 反面例子:“这个市场有机会也有风险,用户需求还可以,竞品竞争比较激烈,建议再观察观察”—— 这种没有结论的分析,无法为后续工作提供任何指导,纯属浪费时间。
总结:市场分析是产品经理的 “决策指南针”
对产品经理而言,市场分析不是 “一次性任务”,而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 “动态工作”—— 从产品立项前的 “可行性判断”,到上线后的 “市场调整”,都需要通过市场分析优化策略。
核心记住三点:
- 目标聚焦:始终围绕 “能不能赚钱、能赚多少钱” 展开,不做无关分析;
- 工具实用:用 PEST、波特五力、SWOT 等模型搭建框架,避免维度遗漏;
- 结论明确:分析结束后必须给出 “能做 / 不能做” 的结论,指导后续行动。
当市场分析从 “纸上报告” 变成 “可落地的决策依据”,产品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,避免 “盲目入场、资源浪费”,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